权衡总论

图片[1]-权衡总论-善米

《月令明义》仲春章第二篇说:制器尚象……权轻重者不失黍絫。当日夜之分,天时适平。圣人因是稽器于人,以上承天之所为,而下正其所为。从整体上看,春分与秋分之时,天地间日夜平分,万物间处于平衡的状态,从天地四时角度看,春秋是平分的,是平衡的,于是古人把它看做是天下最大的天平。但在春分与中分中,秋分又非常特殊。我们知道,春季时阴气在外部,阳气在内部,秋季时阳气在外部,阴气在内部。

阳气在内部,有外部的阴保护,所以阳气不得已外泄。阳气在外部,不能够长久停留下来,于是就散入到了外界大气之内。所以,阳气散入到大气后,内部的阳气会逐步减少。阳气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内部的阴气在同时增多。阴气的增多就说明了,刻下向上的生发之力变得不足。阳气代表性善,阴气代表性恶,这阳的时令规律,也会影响刻下的人。

所以生发之力的不断减少,仁之光会进入到下沉状态,它导致的后果,就是《庄子》秋水篇所讲的:爱弃发费和以物害己。这两种状态,其实是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因为生发之力不足,所以会导致爱之光的不足即爱弃。随之而来的是性恶的下沉状态。所以下沉后,便形成了大地之下的物害关系。这样古人才发明了天平来矫正它,故曰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权的方向是与爱相反的。

在《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篇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汉书》律历志上篇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铢、两、斤、钧、石代表了一个阳气的下沉再到生发的完整过程。古人把上述的整个过程称之为正义,通过权重调平仁之光的生发称之为达理。这才是权力背后的真正力量。

所以《礼记》经解篇说: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说:利器者,谓权道也。《尹文子》大道上篇说: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文子》道德篇说: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