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历代诸家本草·洁古珍珠囊
时珍曰: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著。元素字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称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后人翻为韵语,以便记诵,谓之《东垣珍珠囊》,谬矣。惜乎止论百品,未及遍评。又著《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后人误作河间刘完素所著,伪撰序文词调于卷首以附会之。其他洁古诸书,多是后人依托,故驳杂不伦。
洁古老人《珍珠囊》
珍珠囊
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稍去下风。与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相反。
贯芎:辛,纯阳,少阳本药。治头痛、颈痛。
细辛:辛,纯阳。主少阴苦头痛。
白芷:辛,纯阳,阳明经本药。去远治正阳阳明头痛。
黄芩:苦,阴中微阳。酒炒,上颈,主上部积血。东垣曰:泄肺火而解肌热,肺苦气,急食苦以泄之。
甘草: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梢去肾经之痛。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
当归:阳中微阴。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溃坚。与蒲黄、海藻相反。
连翘:苦平,阴中微阳。诸客热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阳疮痿痈肿。
黄连:苦,纯阴。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与芫花、菊花、僵蚕、款花相反。
苍术:甘辛,阳中微阴。诸肿湿非此不能除。足阳明太阴,能建胃安脾。
羌活:甘苦,纯阳。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温胆,太阳风药也。
白术:苦甘温,阳中微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利腰脐间血。与苍术同用,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
生地黄:甘寒,阴中微阳。凉血,补不足血。治颈已上酒浸。恶贝母,芜荑相反。
白芍药:甘酸,阴中之阳。曰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石斛、硝石相反。
人参:甘苦,阳中微阴。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喘嗽勿用之,短气用之。与藜芦相反。
柴胡: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与皂荚、藜芦相反。少阳、厥阴行经药也。
黄芪:甘,纯阳。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与鳖甲相反。
葛根:甘,纯阳。止渴,升阳,解酒毒。阳明经之本药也。
泽泻:咸,阴中微阳。渗泄,止渴,泄伏水。
升麻:甘苦,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也。
半夏:苦辛,阴中之阳。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阳痰厥头痛。与乌羊血、鳖甲、皂荚、雄黄相反。
桔梗:辛苦,阳中之阴。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为舟楫之剂。与草龙胆相反。
蔓荆子:苦辛,阴中之阳。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与石膏相反。
枳壳: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枳实: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疼痞。
厚朴:苦,阴中之阳。去腹胀,厚肠胃。
栀子:苦,纯阴。去心懊烦躁。
橘皮:苦辛,阴中之阳。利肺气,有甘则补,无则泻脾,活人,治哕。
五味子:酸,阴中微阳。治嗽,补真气。与蕨蕤、乌头相反。
知母:苦,阴中微阳。凉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皆酒炒。
干姜:辛,纯阳。经曰:寒淫所盛,以辛散之。见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
麻黄:苦甘,阴中之阳。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入手太阴。
藁本:辛苦,阳中微阴,太阳经本药。治巅顶痛、脑齿痛。与青葙子相反。
地榆:苦甘酸,阳中微阴。治下部有血。与麦门冬相反。
大黄:苦,纯阴。热淫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其余经不用酒,其性走而不守。
独活:甘苦,阴中之阳。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足少阴行经药。
吴茱萸:辛,阳中微阴。温中下气腹痛,温胃。与丹参、硝石、五石英相反。
郁李仁: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
豉:苦咸,纯阴。去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躁。
黄柏:苦辛,阴中之阳。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
防尾:辛苦,阳中之阴。泄湿气。与细辛相反。
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瓜蒌相反。与附子同。
瞿麦:辛,阳中微阴。利小便为君。
黍粘子:辛,纯阳。润肺,散气,主风毒肿,利咽膈。
白豆蔻:辛,纯阳。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进食。
麦门冬:甘,阳中微阴。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强阴益精。与苦参相反。
茯苓:甘淡,纯阳。渗泄止渴,伐肾邪,小便多则能止之,涩则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与白蔹、地榆相反。
熟地黄:甘苦,阴中微阳。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忌萝卜。
阿胶:甘,纯阳。补肺,补虚,安胎,止痢。
苏木:甘咸,阳中之阴。破死血及血胀欲死。
猪苓:甘苦,阳中之阴。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肉桂:甘辛,纯阳,太阳经本药。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非桂不能除。《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忌生葱。
草龙胆:苦,纯阴。泻肝热,止眼睛疼,酒浸上行。
木香:辛,纯阳。和胃气,疗中下焦气结滞刺痛,须用槟榔为使。
石膏: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甘遂:甘,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与甘草相反。
天南星:苦,与半夏同。
金铃子: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
神曲:辛,纯阳。益胃气。
红蓝花:苦,阴中微阳。入心养血,又治血晕,恶血不尽绞痛。
地骨皮:苦,纯阴。凉骨热,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
瓜蒌根:苦,纯阴。心中枯渴非此不能除。与干姜、牛膝相反。
秦艽:苦,阴中微阳。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
通草:甘,纯阳。泻肺,利小便,通阴窍涩。
牡丹皮:苦辛,阴中微阳。凉骨蒸,又治肠胃积血、峋血、吐血。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也。
地骨皮:手少阳、足少阴治有汗骨蒸也。
琥珀:甘,纯阳。利小便,清肺,又消瘀血,安魂魄。
姜黄:辛。
牡蛎:咸,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梧桐泪:咸,治痹痂非此不能除。
草豆蔻:辛,纯阳。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巴豆:辛,纯阳。去胃中湿,破瘙痕结聚。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茯神:甘,纯阳。疗风眩,心虚非此不能除。
蜀葵花:阴中微阳。治带下,赤治赤,白治白。
槟榔:辛,纯阳。破气滞,泄胸中至高之气。
苦参:苦,纯阴。气沉去湿。与菟丝子相反。
藿香:甘苦,纯阳微阴。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青皮:苦辛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甘菊花:苦,纯阳。养目血。
茵陈蒿: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散黄。
丁香:辛,纯阳。去胃中之实,又治肾气奔豚痛。
大枣:甘,纯阳。温胃。
天门冬:甘苦,阳中之阴。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
生姜:辛,纯阳。益脾胃,散风寒。
郁
金:辛苦,阴中微阳。凉心。
京三棱:苦甘,阴中之阳。破气,泻真气,主老癖癥瘕气结块,血脉不调。气虚者不用。
高良姜:辛,纯阳。温通脾胃。
款冬花:辛甘,纯阳。温脾,止嗽。
香附子:甘苦,阳中之阴。快气。
黑附子:辛,纯阳。治脾中大实,肾中寒甚,通行诸经。与防风相反。
白及:苦甘,阳中之阴。止肺涩。白蔹同。
蜀膝:辛,纯阳。破血。
射干:苦甘,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
威灵仙:甘,纯阳。去风,去大肠之风,通十二经络。
马兜铃:苦,阴中微阳。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灯草:甘,纯阳。利小便。
胡芦巴:苦,纯阴。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
白附子:辛苦,纯阳。温中,血痹,行药势,主中风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
槐花:苦,纯阳。凉大肠之热。
槐实:苦,同上。
沉香:甘,纯阳。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东垣曰:能养诸气,上而至天,下而及泉,与药为使。
檀香:甘苦,阳中微阴。主心腹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
乳香:甘,纯阴。定经之痛。
川楝子:甘,纯阳。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竹叶:苦,阴中微阳。凉心经。
山茱萸:酸,阴中之阳。温肝,又能强阴益精。经云:滑则气脱,涩则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
蜀椒:辛,纯阳。明目,又温中,止精波。
朱砂:苦,纯阴。凉心热非此不能除。
龙骨:甘,纯阳。固大肠脱。
赤石脂:甘酸,阳中之阴。固脱。白石脂同。
芎䓖:辛,纯阳。散诸经之风。
茜根:苦,阴中微阳。去诸死血。
艾叶:苦,阴中之阳。温胃。
王不留行:苦甘,阳中之阴。奶子导引,利疮疡,主治痢。
引经报使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藁本。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芍药白者补,赤破经、升麻、苍术、葛根。
足少阴肾经:独活、桂、知母、细辛。
足厥阴肝经:柴胡、吴茱萸、川芎、青皮。
手太阳小肠经:羌活、藁本。
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手太阴肺经:白芷、升麻,加葱白亦能走经、桔梗。
手少阴心经:独活、黄连、细辛。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
疮疡主治心法
苦寒以为君:黄芩去心、黄连去须、黄柏去皮、知母去须、生地黄,但用酒洗过用之,以酒热为因也。甘寒以为佐:黄芪、人参、甘草。大辛以解结为臣:结者散之,连翘、当归去芦、藁本。通经以为使:手之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脏而腹走手。
辛温活血去恶血:当归梢、苏木、红花、牡丹皮专治胃流血、凝血。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春防风、升麻;夏黄芩、知母、白芍药;秋泽泻、茯苓;冬桂、桂枝。
补胃实胃进饮食:橘皮、人参、甘草。
内实内热者:黄连、黄柏、知母。
表虚表寒者:黄芪、人参、桂枝内发在外。
气虚气弱者:陈皮、黄芪、人参入脾。
气实气结者:青皮、厚朴、木香、沉香。
血虚者:生地黄、当归身。
血实,恶血积聚者:当归梢、苏木、红花。
散阴疮之结聚排脓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脓。
出疮毒消疮肿:黍粘子,用半生半熟,解表里,一名大力子、牛蒡子、恶实子。
疮出膈已上,须用防风上节、羌活、桔梗,此一味为舟楫,使诸药不能下沉。
疮出身中以下,须用酒水中半盏。
疮坚而不溃者:昆布、王瓜根、广荗、京三棱。
疮痛甚者:加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
十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
疮发而渴者:加葛根。
疮出而呕吐者:半夏、姜屑。
疮出而渴闷者:黄连。
疮出而饮水者:泽泻、茯苓。
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黄。
大便结燥而难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疮者:须用黄芩酒洗。
中焦有疮:须用黄连酒洗。
下焦有疮:须用黄柏、知母、防己,俱酒洗。
先有燥热而病疮者:盖胃火受邪,当补肾水之不足,黄柏、知母。
因酒过多疮出者:当除膀胱留热,用泽泻、防尾。
泻肾火,补下焦元气:生甘草梢子。
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马刀挟瘿须用:昆布、王瓜根、草龙胆。
马刀未破而坚者须用:广茂、京三棱。
地之湿气,湿寒伤之,外郁壅经络不行,外有大寒湿之邪,而内必生大热。当以辛温之药及行本经药,通其皮毛壅滞;内则苦寒之剂,泻其当气之不从,是其治也。
制方之法
病在上为天,制度宜炒、酒洗;煎药宜武、宜清,服之宜缓饮。病在下为地,煎药宜文、宜浓,服之宜急饮。
去咽嗑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偶之。汗不可以奇,下不可以偶。
补上治上制以缓,缓者气味薄,能远其表,剂小服而频食,后使气味能远去表去上,故曰:治肺者,盖欲少而频者也。
骨蒸
肺,气,石膏辛;血,黄芩苦。肾,气,知母;血,黄柏。
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牡丹皮,治包火,无汗而。四物内加上二味,治妇人。知母,泻肾火,有汗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