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周流中的阴阳之道

图片[1]-一气周流中的阴阳之道-善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和抱阳讲的是一种动态的内外关系。正常情况下阳在外而阴在内,这是天性,就好比天空在上而大地在下。但是易经说天在外地在内此为“否”卦。那为什么相似的文字表达却又成了“否”呢?

因为易经讲的“天外地内”是一种静态的静止关系。当阴阳两种状态相互停止运动的时候就会对立,这样万物都不能繁衍与生生不息了,所以在内的能量要升起来,在外的能量要降下去才行啊。只有内外上下相互对流才能保持长久,这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来历。

我们再来看上面这句话就明白了,负是相对正来说的,负阴就是本来在内的现在到外面来了。本来在外面的能量呢?此时被包裹起来了所以称之为“抱阳”。这里用“抱”代表的是一种相亲相爱的关系,而不是对立。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阴阳相互对流才是万物生长之门,所以老子讲:“反也者道之动也。”只有本性相冲对流互化才是道呢。那么在两股能量相互对流的过程中,调节上下冲与合的能量就是中气了。

比如说木气由肝胆组成,肝气体阴而胆气体阳,肝木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他对流了胆木的阳气的缘故,胆木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对流了肝木阴气的缘故。再比如说风,我们知道风气为阳邪,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学过木枯导致了风的游离产生。明白了老子这句话后,从新再看一下:木体阴而用阳,体少了而用阳多了,比例失调了,所以一股能量独显出来,对不对?所以它是阳邪。此时我们诊脉的时候,一见到弦细,蹦的紧紧的一根线的感觉,就知道这是风来了。

图1这是木气负阴而抱阳的状态。图2这是火气负阴而抱阳的状态。图3这是金气负阴而抱阳的状态。图4这是水气负阴而抱阳的状态。图5这是土气负阴而抱阳的状态。阴阳两种能量内外对流的过程,产生的相对稳定的五种状态,我们古人把它叫做“五行”。

图片[2]-一气周流中的阴阳之道-善米

它们之所以称之为“一气”,是因为本质都是阴阳所化,只是在不同时刻,内外的比例不同。明白了老子讲的这个道理,再去分析一些中医词汇的时候就清晰多了,如“肝阳上亢”,“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阴虚内热”等等,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说的种种内外对流失调的状态吗?

这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讲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上面讲的是医学中的例子,其实现实生活中处处有体现的。药物的性和味也是这个道理,味太厚了,物极必反,对流回去了,它就气足了。相反方向对流时,气太足了也会物极必反,比如肉桂很辛,但辛是走气分的呀,大辛的时候就走入血分了。

再比如黄连很苦,本来苦味能补心的,但是太苦了,所以本来升的能量,对流回去了,所以黄连可以降心火了。以上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出自“河图”的道理。当我们升降的问题搞不明白,死活也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换个角度,从“内外出入”去考虑一下瞬间就能理解了。

因为我们站在地球上是平视的,所以看到的是天空云升雨落,这是升降的上下左右关系。但是假如我们是天呢?我们到月球上去观察呢?会发现地球的下雨过程反而是一种表里关系了。同样一件事物,从天和地的视角不同,理解问题的深度却提升了,所以两个角度都加起来就明白立体全息了。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我们出生在大地之上,对有形的事物产生一种依赖,要从有形的状态进入到气化的能量走势很不容易。所以古人用智慧的方法来克服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差异,就是“修行”。修行的的结果是,看似本乎地的人也能亲上,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能多关心一下身边不如自己的人。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阴阳之道》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17年-2018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