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数卷二总论|备数卷

图片[1]-备数卷二总论|备数卷-善米

《管子》五行篇说: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终者九也。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五声于六律也。清气和浊气未分之前为太一,太一之清气和浊气相交于上为元气,相交于下为原气。

上下相交的整个过程古人用十个数字来总结概括,即一本,二器,三充,四治,五教,六守,七立,八前,九终,十具。《周易》系辞上篇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一即数一至数三的动态过程。其中数一为其始,数二为其器,数三为其充。即一为太始,二为太素,三为太初。

从太一之终数三来看,中间一横即太始,下面一横即太素,上面一横即太初。中间与下面一横代表有形之器,上面一横代表无形之充。器为浊气之本,充为清气之始。所以数一至数三是太一向有形和无形两极转化的动态过程。因为这是形的未分状态,切不可分开而论。

从数四开始,是太一之形已分状态的开始。由于外充的力量增大,向上会冲出一条缝隙来。古人将其能冲破内部束缚的力量称为治。此时外面充盈的冲气即为元气。从数五开始,向上充盈的元气到达最大值后,会交于上极而布四方,古人将其能上施而交的力量称为教。

从数六开始,元气开始衰退,数六是由数五下落到下地的状态。古人将其司营治本的力量称为守。五代表地表之上,六代表地表之下。从数七开始,元气受到下层收缩之力的挤压后,会中立于地表的上下之间,古人将其中和达道的力量称为立。注意,此时中和而立的元气变为原气。

从数八至数十,均为原气由上极到达至极的过程。其中数八为原气之上极,古人将其能不行而进的力量称为前。数九为原气之上实,古人将其能高而上平的力量称为终。数十为原气之至极,古人将其能华天上扬的力量称为具。故《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篇说:旬天地之间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毕成。

由上可知,元气属阳,原气属阴。数四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上层状态,属木。数五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之极状态,属火。数六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下层状态,属金。数七为二气相交于上下之中状态,属土。数八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之天状态,属水。数九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之实状态,为终。数十为二气相交于地表之至状态,为人成。

马征 写于二零二三年八月十三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