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卷一总论

图片[1]-和声卷一总论-善米

黄帝时代的伶伦,模拟自然界凤鸟鸣声发明了十二律吕,将十二根竹管分成六阴与六阳两组。律吕的起始为黄钟,将空竹管按长短次序排列起来,上面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冬至时第一根管子里的灰,子时自然就会飞出来,同时发出嗡的声,这种声便称为黄钟。这个日子为冬至。按不同月有不同之声,于是就有了十二个律吕。

十二律吕尽管我们听到的是声音,但它本质其实是一段时间内,气在刻下的无形形态。正因为这个形态我们看不到,所以古人为了校准时间节点才用大地特定时间发出的十二种声来测量。《白虎通》五行篇说:黄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大吕,阳气欲出,阴不许也。太蔟,蔟而未出也。黄钟、大吕、太蔟,是天地之气在大地之下别交正分的形态。

《白虎通》五行篇说:夹钟,万物孚甲,阴阳相夹厕也。茂也。姑洗,万物皆去,莫不鲜明也。仲吕,阳气极将,阳气之已尽也。夹钟、姑洗、仲吕,是天地之气在大地之表向上发散的形态。《白虎通》五行篇说:蕤宾,阳气上极,阴气始。《史记》律书篇:阴气幼少,痿阳不用事。林钟,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淮南子》天文训篇:林锺者引而止也。夷则,德以去矣。蕤宾、林钟、夷则,是天地之气在大地之上齐而上平的形态。《白虎通》五行篇说:南吕,阳气尚有,故阴拒之也。无射,当复随阴而起,阳气无馀。万物尽灭、。《淮南子》天文训篇说:入无厌也。《史记》律书篇说:应钟,阳气藏于下。《淮南子》天文训篇说:阂也。南吕、无射、应钟,是天地之气在大地之下向下聚敛的形态。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