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这一段是总纲领,《难经》也是靠这一段来展开的,《伤寒》《金匮》也是如此。它至关重要,乃至《内经》第一次出现了诅咒的话语“敬之者昌,慢之者亡”,通读经典没有一句用这样重的语气来表达,说明古人宁可失去表达礼数,也要强调它的重要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注意这段的点睛句“针道毕矣”!意思是说,如果按照上面的方式,针刺的奥妙已经全部都说尽了。另外,大家注意最后这四个字“以意和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必先诊脉“,这四个字可以看出是必须的意思,言外之意没有商量的余地。为什么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呢?有没有不用诊脉也能治病的方法?古人懂不懂呢?我们可以自己寻找答案。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必”明为之法“,注意这四个字,也出现了”必“!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这里的”令各有形“,就是在指一切万物的法门,为什么还要先讲针经?有形究竟指的什么“形”呢?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徐疾”就是指的快慢的意思。”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注意这里的词“勿失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尽知针意”这四个字是如此的感慨,也就是说,一个医生“独有”的,和其他与众不同的,是能够领会他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而补泻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四个字“迎随顺逆”,这个其实都是针对河水来形容的词语。迎逆是背道而驰,顺随是顺水推舟。迎逆是局部的下功夫,顺随是整体的运转。这个也就是伤寒论里面讲的“症”“证”的意思。
所以补并不是我们缺什么从外面补充上来,泻也并非把多余的东西排泄出去,而是把过多的气转移到少气的地方,这种方式称之为“泻”。气过少的地方从新得到转移来的气,这种方式称之为“补”。气的这种守恒运动方式可以通俗的称之为“因势利导”。
所以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趋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内经曰:“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夏本纪:“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顺势而行”。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