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小孔成像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05764e42febc11cf15a69cc923d8dae7-2.png)
小孔成像这个实验大约出现在两千四五百年前,当时的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原文:“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图片[2]-小孔成像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a4ecf81b793e9dd07fc03503c1ec952b.jpeg)
从任意一点透射过去的另一点,就是那一点的另一种状态。我们看小孔的一端是实体的蜡烛,而小孔的另外一端却是无形的图像,如果有形为阴的话那么无形的就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不能再自洽了,我们看古人整天满嘴的天地阴阳,到底在讲一些什么东西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实体蜡烛的上端变成了小孔对侧的下端,下端变成了小孔对侧的上端,也就是小孔两侧的状态是相反的。这个也是因为阴阳相互对化互补的原理,每一点的斜对侧才和这一点相互补充。我们在《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中的互补色已经说明过。这也反应了老祖先说的“阴顺阳逆”的思维模式。当一侧向上运动的时候另一侧是向下,也就是反方向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象的思维体系称为“阴阳互根”的环抱依存。
明白了上述的意义,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小孔究竟是什么呢?又是谁创造了小孔展现在我们面前呢?掉过头来用心去反思,会发现技术财富越是飞速发展,越是证明了我们先祖的伟大。经典上就这么寥寥几句,虽不能把万事万物论述详尽,但所有的一切又都包含在内了。这中间填补注解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