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宣传画中的阴阳之道

图片[1]-老宣传画中的阴阳之道-善米

上图是50-60年代的画墙,后两张图是70年代后的图,我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触呢?60-70年代的表现形式就是这种逆光的,为什么会这样?简单分析一下会觉得非常矛盾,逆光决定了人面的暗部大于亮的部分,阴胜阳衰,但是人的动作和表情尤其是形体姿态,又显得极其高亢,这种大反差的阴阳对比,缺少了中间过度部分而显得极其矛盾,这就是当时人们的心里状态了。

图片[2]-老宣传画中的阴阳之道-善米

中医把这种阴阳两隔的状态称为病象,易经中称这种天地阴阳静止的状态为“否卦”,伤寒论中把这种上下不通阴阳反被称为“痞证”。我们人伦上称这种没上没下违背常伦的人为痞子。当一个人的中气脾胃之气欲脱离的时候,就会产生临死之前的上吐下泻,高亢的死脉,这就是给画看病。其实明白了原理不难看出,这就是绘画当中的中气通过明暗对比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家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心态绝定了状态,外面的世界会影响一个人,内部的心态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内外相合的时候就会生病。

图片[3]-老宣传画中的阴阳之道-善米

黑白对比强烈,缺少中气的过度。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是什么样的人去表现出来。记得在没学中医的时候,看一张画的好坏就要看黑白灰,实在肉眼看不懂了就把它转换成黑白的放入电脑PS软件中。现在学了中医觉得这个判断不完整,也让我对很多觉得不重要的东西重新认识了一遍。其实真正的中医到底治的是什么呢?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也许只有受益得到好处的人能够感同身受吧。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阴阳之道》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17年-2018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