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3f9291efb9889cab2752f00e0c6eb810-1.png)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彩奥妙,经过系统观察及研究实验,最终确认: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它将经过两次折射,其结果是白光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彩色光线。这七种色彩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色光”。而这七种光线经过三棱镜的反向折射之后,又会合成一束白光。
![图片[2]-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f867582ab7a2a173af6b9566e4be72ff-1.jpeg)
既然白光能被分解及合成,那么这七种色光是否也可以被分解或合成呢?七种色光中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于是也就谈不到合成了,而其他四种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于是红、绿、蓝则被称为“三原色光”或“光的三原色”(注意,这有别于我们熟知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也就是说,现代一切电子产品的屏幕是黑色的,没有阻力,吸收,反射,混合这些外加条件。信号源发出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但绘画是不一样的,首先在白纸上画颜色,颜色都要先和纸的白色进行融合,经过反射的折损等等,才是我们肉眼最后看到的结果,所以绘画时在画布或者纸上的颜色是有折损的。
![图片[3]-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83b7b3c3e550fa67ad583c664a385c10.jpeg)
下面继续看,红绿蓝合成白色,红黄蓝合成黑色,换句话说白色黑色是二分法,一阴一阳之为道。所以什么是互补色呢?一阴一阳就互补了啊,这个就是光全息奥秘了。这些东西真值得我们学习美术的人去弄懂它,想想自己从小学美术的经历,画了二十年的绘画色彩竟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呢。如果三棱镜不做成三角形的,那么折射出来的应该是一个色盘,局部成像和整体成像不同,这个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图片[4]-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f4653e58808941edea24d9b15356b9af.jpeg)
西方人是先从一点出发,然后突破了一点之后去看线和面。中国传统思维正好相反,先看高纬度的方式逐步递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高维度的代表,不是局部的一点,一个从上看,一个水平看。这个就是时代的烙印所成的象了,但最后结论却是惊人的重合,说明什么?视角的问题啊,一个比较累,一个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华夏子孙喜欢登山一览众山小,而西方人发明了望远镜,放大镜。
![图片[5]-三原色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f4a568ca1837002860ebf6d1aab22fab.jpeg)
所以东方人在看待这个西方三原色问题的时候呢,小孔成像的三菱镜折射出竖排七色光的视角,就转换成东方圆圈运动的思维模式,这样就出现了色盘的框架,然后它们之间的阴阳转换关系就出来了。换了一个视角瞬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在一条直线上去考虑光原色和绘画三原色,估计永远都找不到答案,这个是突破自己最有效的方式,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人人都会这样去简化问题。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