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15上焦心肺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279d07b703e5e0b391643a4747c83705.jpeg)
解表发汗的药按两小时服用一次,直到症状缓解为止,一天可以喝上四五次。心法就是,天阳之气,善变不稳定,需要急速解救防止传经,六气和五行的属性弄懂后指导用药也是如此。以前民间的老中医都知道这个服用法,但是五运六气的原理不太明白。虽然就这么一句话,但来的不容易,说给大家听了。
再进一步细分,把一天当中分六份,太阳病欲解时可以相对太阳病欲做时少喝,欲解时巳午未,对冲过去,亥子丑能量最小。咱们反过来逆向思维,所以十点以后发烧就要连续喝更好,这样就细化了伤寒论从一日的体现。出汗了要赶紧盖被子,这是最简单办法,稍微把室内温度降低一点点,让毛孔收缩来止汗,喝的时候剂量不要太大。
如果持续不好那就可能汗多伤津甚则亡阳了,口渴加润燥的麦冬花粉之类,汗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当然还得具体分辨。汗多亡阳,阳的载体是津液,津液流失阳气也会脱离。这时肾亏的人就麻烦了,因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当需要调动里面能量支援体表的时候,自己供给都成问题,撑不住时表邪就会不按正常传经了。心脏不好的人直接走少阴正化,肾亏虚的人有少阴从化,湿气重的人要兼顾太阴,三者都有的人那就是真武汤了。这条能量通道上中下都出现问题,所以老百姓说生病要先看体质。
![图片[2]-15上焦心肺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2b4d1728e6d603ce7fd4dbb3f3bbaf69.jpeg)
先天是出厂系数,后天是制造工艺,都要看好,一个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是随时都在变的。在不变当中看出变化,在变化当中看出不变,我认为这是一个合格医生的基本常识。麻黄汤不仅仅用在无汗的表实证上面。心肺为阳高高在上,太阳如同心脏,云朵如同肺脏,云朵太多了会遮挡住太阳,太阳太强了气化太过了,都不适合。一直不出太阳内部腐朽浊湿之气就会变多,怎样治疗呢?开窗户!让风吹进来,阳气透进来,吹干就没事了。
![图片[3]-15上焦心肺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8e0ea92c43b87c274e338f8b43a0839f.jpeg)
这时候你看麻黄汤组成是什么?桂枝出太阳,杏仁把云朵降下去,麻黄开窗透浊,甘草协同。湿热重的呢,你用麻杏薏甘汤,寒湿重的呢,你用麻黄杏仁白术甘草,大气层薄弱的呢,你用防己黄芪汤,里面湿气多大气层也弱的呢,你用防己茯苓汤。这些都是基础啊,取类比象要拾起来,不能永远停留在书本上呀。我知道肯定会和大家分享,求同看待,上面讲的就是自闭症啊。桂本伤寒论讲的很好,大家可以看看原文,多看看传统的古书,都是教人以象,比如桂本伤寒湿病篇。
通过熟悉伤寒论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要不然就成对症下药了啊。那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呢?古人用象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才拼命和大家说这个道理,熟悉条文要靠自己努力了,谁都替代不了。自闭症抑郁症的人,是不是经常身体不出太阳?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所有关系都捋顺了。所以哪个版本的伤寒论是最好的?回头单独和大家聊这个,也许结果说出来雷人,但用心思考后就是这么回事。
![图片[4]-15上焦心肺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963b3447063bff84d5bf0f35c03f287e-scaled.jpeg)
大家看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只讲道理,不是这个方能治疗一切肥胖啊。胖人都脂肪肥厚,容易气虚而喘,体表很多痰湿水气代谢不动,为什么?因为内部弱了啊,所以最外层才会显得很弱。这时候我们要表里兼顾,防己走表走三焦去水,黄芪充气推动水走,把最外面的大气层巩固住,白术解决根本问题,补土生金。因为内部弱了,所以气的虚弱也是从内部往外弱的,这时候不用人参而用黄芪,就是这个道理。另外白术也能补气,它可以通过健脾升发清气,和体表的黄芪形成相互接力的趋势。黄芪从内而外侧重体表,白术更侧重留守的气化,这样一内一外打通通道,水湿通过三焦小便排出去,人就轻快了。
所以倪海厦经常用这个方子给老外减肥。理法方药真的要全部精通才可以啊,明白了原理咱们就可以修改方药了。我们中医应该是培养能够创立经方的人,符合这个原理的方子都是经方啊,而不仅限于张仲景书中的方剂。每一个方剂都是一个象,明白了象怎么都可以呀。怎么样生动的记住每个方子呢?用大自然类象只是一种方法,只要自己认为身边符合这个道的一切东西都可以。
![图片[5]-15上焦心肺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35a122dc3fa4e79e53878a2ca29dc36a.jpeg)
以后我们的中医应该训练看谁能更多在身边取类比象,而不只是看谁熟悉背诵条文更多。熟悉那么多的条文之后我们要看到道的推动,而寻找道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下子找不到,可以从身边微小事物开始,因为万物都是道呀。书本只是一个道的小载体,还有数以万计的道就在身边。比如说黄芪,30g以内走胸,80g以内走表,80g以上走下,物极必反,太多了就会沉降,这是中医不传之秘。当然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品质而定。看太阳就明白了呀,同样是太阳为什么位置不同呢,因为推动它的能量属性不同,太过和不及都是它。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