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命之大(大、天)

老子《德道经》中讲:“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大”字甲骨文像一个正视图的“人”,一般解读为“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之中最大最具有灵性的,这样的理解一直持续至今。其实在古人眼中“大”只是一个“媒介”,这么说好像一时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所以才在学习文字时有如此多困惑与迷茫。

理解了“人”字背后的那个“牵引力”,才能体会古人讲的“悬”和“复命”,即老子讲的“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这个“势”是一切万物的“牵引力”,是万物的动力,更为万物指明方向,即“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也是“反者,道之动也”。

再看“天”字,是用“人”字“正视图大”和“顶视图一(或圆圈)”来表达的。如果从人的头顶看,那么看到的是“一条线”,最上面的头是一个“○”。《说文解字》:“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在人体中“头顶”即为“颠顶”,而“这条线”“这个○”就是“道”之体,在它里面蕴藏着“玄机”。

祖先竟然把“天”这么重要的含义用“人”来代表,我们细细体会这是不和乎常理的。因为在出土的青铜器和各种生活器物中,人(自己)的出现几率是最少的,这背后一定有暗藏玄机的造字过程。那时候人已经和天、地、万物有了相分离的趋势,也就是《黄帝内经》开篇讲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能力已经逐渐失去。

圣人察觉到了这一点后,只能用“人”和“天”来引出“道”!只有用身边同类的“人”才能引起“同族宗亲”的共鸣。一种方式是通过自己“言传身教”,那么讲述人即为“圣”人。言传身教就需要用到“语言”,即“曰”“言”“说”,故甲骨文的“口”字两个嘴角都“朝向天空”,正是在讲述“天物云云”的归路。

另一种方式是创立“甲骨文”这样的教具。因为人类生存在大地之上,天生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有形之物“迷失双眼”,内心的“神明”会受到更多的“抑制”,随后人与人便有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斗争”、“战争”,甚至毁灭性的灾难。这本质其实是一种“无处释放的自救”!治疗方法就像中医讲的“给邪气以出路”,但“邪”与“正”是无法分那么清的。

圣人发现到这一点后,创立了各式各样的“人道道具”,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个“同胞”的神明都有“所归”,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甲骨文也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创立的。然而能发明如此庞大规模的“教具”让后人“觉悟”的人,是古代真正的“巫医”。

圆形头像图片
用户头像
写在后面
《甲骨之势》是一本记录刻下灵感的书,本书记录了马征在2018年-2020年和他朋友们的相关聊天内容。由于信息量过多,每天都来不及整理和校队,只能将重要的内容信息记录下来。所以文中可能有断句错误、白话字和错别字,请见谅。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