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1-30.png)
我们往往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多,但是你知道吗?假如按照古人的五车来计算,真用五匹马车装下的也不过现代书籍的几本书而已。大家听后一定非常吃惊,可细想真是如此,因为古书的字实在太大了。
我们从小对古书的印象是不是这样的,字体非常优美没有标点符号并且是从右到左竖版阅读(在书法是人的心电图中已经说明),文字太大不利于整体阅读,双页对折极大的浪费了纸张,增加了每页的厚度,古书都是用多少册或卷来计算,一整套书往往少者二三卷,多者上百卷。
这些疑问似乎都成了我们不爱阅读古籍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的民族素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弟子规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那为什么宁可浪费掉这么多的纸张,也要把字印这么大呢?这个问题想要弄明白需要知道古人最初设计它的初衷。
![图片[2]-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2-25.png)
其实古代完全做得到小字版的活字印刷,但古人有更深一层的权衡考虑,究其根本完全是为了孩子的“指读”而设计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根,每个家的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国家的根。尽管是成人也没有再去设计第二套方便阅读的小字本,因为古人认为孩子才是最最重要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没有句读呢?
看似每读一个文字都要努力的断句,可就因为这一字字的判断起到了一生决定性的作用——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下判断的决策能力。不仅要用口读出来,还得配合手势一个字一个字的指出来,从小就训练他专心致志,不能手忙脚乱。五官督慑他的心在阅读时是平静的,在杂乱环境中找到下一步目标的能力也就渐渐培养出来了。
其实形式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做事情的初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这么小的环境中能够做到,等长大后他就能按照这个方法做好一切事情。不仅仅是读书这么简单,而是身体力行的做到了手指读、圈句逗。这颗种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看似最初要受一些苦,但仔细想一想这是潜意识的培养,不是强加给孩子的。
![图片[3]-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3-20.png)
设计双页对折其实也是有深意的,我们现代的书籍的页码是前面是一个页码,背面另一个页码的设计。而古书的设计正好相反,前后为一页,也就是说前面和后面同时组成一页,比如前+后=七页,下一个前+后=八页,下一个前+后=九……以此类推。其实在表达一种前后正反的同根关系啊。
![图片[4]-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4-22.png)
为什么非要两页纸张呢?一张纸不是也可以吗?一张其实是不行的(如上图),但看页码的时候就必须要捻开两页,这时就强制的出现了一个圆圈。这不是左阴右阳大地居中吗?它也是在提醒读者天地之道啊!所以必须要两页对折才能完整啊~!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这真的是天道的教具啊!在高速发达的今天,这对一心求快的我们有什么提醒呢?
![图片[5]-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5-19.png)
在文字的排版上,上下空隙也有深刻的寓意,我们看上面的空白多,下面的空白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为倮虫之长,我们天生就是生活在有形大地上的,对有形物质显得格外亲切,而对于无形的体会往往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深刻。
比如我们坐飞机是不是都有左右耳连续失声的经历呢?细想一想就是这个原因啊!因为人为天地之间的中气蕴育而来,一旦离开了大地,中气就会暂时脱离并且失去平衡,上南心脏下北肾脏,所以肾脏的津液就不能顺利上达心肺,从而出现了间断性耳鸣了。因为阴阳是平衡的,古人发现并想努力克服这一点,就如同我们的水墨画,留白比水和墨多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古书页面上面的留白多,下面的少,也是在时刻提醒读者这个道理啊!
![图片[6]-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微信截图_20241228205431-1024x506.jpg)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本书被誉为第一本小学语文课本,有的人说它是一本字典,有人说它是中国西化的第一本百科全书,有人说它是一本出色的小人书,也有人喜欢它里面非常优美的文字。我认为这些解读都是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去解读的,得换个思维才能理解古人的初衷。下面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图片[7]-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8-18-1024x469.png)
读书最忌讳的就是没有重点,一味的死读书空读书,所以内容的右上角都有一个很醒目的“大字”来提示孩子这段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接下来是简单的文意总结(大字之下),往左看就是详细的文章解释说明了。
![图片[8]-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9-16.png)
这样就形成了从大字到小字,一大一小一主一从的对应关系,这是在潜意识的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整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啊~!并且左面有生动的绘画作为意念补充,这样形和象就同时出现了在一张纸上了,孩子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
![图片[9]-古籍装帧中的阴阳之道-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4/12/图片10-16.png)
这样从象转入形,再由形转入象的往来交替,孩子怎么会不聪明呢!但这些的理解远远还不足够,当我们明白了上面的原理之后,其实会惊奇的发现,书法、绘画、表达、归纳的能力渐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孩子,也将如影随形的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万物其实是一体,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说明。孩子从小训练思维,就不会对事物产生隔阂和片面的认识。
再看这一本书,能映射出多少祖先的智慧啊。5000年教学经验,浓缩在一本书当中了,而现在我们读懂它竟然像破译天书一般,还没有翻开书就足以让我们心生惭愧了。儒释道三法归一,这就是一本书的学问。把根本的问题搞透彻了其它就都通了,古人就是这样设计书籍的。
我们不是为了研究书籍的装帧设计而去讨论古今差异,而是通过它的内含去发现古人对子女一生的良苦用心,为了让后代能够真正的成为可造之材,能光宗耀祖,这可不是仅凭一句空话或一个美好的心愿就能实现的大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