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师父还要继续写?
马征:我在跑步,我基本上不会写了。《认识经典》这些未完成的图,写随缘吧。网站这些内容,最好需要系统讨论和学习,不然东看一点西看一段的达不到作用。研究讨论的人多了,我也会随性在写些东西。基本上我要讲的写完了多半了,再写什么也暂时没这个动力,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写的。
学生:回想18年至今,学习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很多感动灵魂的回忆。有时跟朋友聊起来,她们想听听框架,我还真一时不知从何讲起,所以深知“碎片化”学习是成不了体系的。
马征:我比较善于从一切疑难杂症讲起。把每一块碎片问题都解决了,自然而然就可以拼凑出来一张地图,很多人解决不了这些碎片化问题,从我学习的经历来看,其实是基础知识的认知严重缺失导致的。我是那种很极端的学习方式,什么都学,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要学好才罢休。所以,同一个问题,我可以用十来种方法来验证结果,一旦形成这样方法后,就再也不会有迷惑了
学生:我这个整天逼疯老师的人,终于遇到了高手。
马征:你可以把他当做是一种做出心目中正确答案后的,用10种验算过程吧,如果都能验算的通怎么会做错题呢?坦白讲我从来没有被逼疯过,你看到我的情绪有时候波动比较大,是因为怎么都和你讲不通的时候着急。那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只研究一种方法就拼尽全力,我讲太多会遭人反感。但绝大多数问题都必须要用学科外的方法来解读可以瞬间解决。明明很轻松就可以解开的问题,多数人就是非要走那条最蠢最笨的路还卷的不亦乐乎,我能说啥呢?
学生:从西医角度看,越走熟悉的“神经通路”就越容易兴奋,容易激活,所以随着年龄增长,思维会渐渐固化。正所谓讲的很火的——跨学科出灵感。
![图片[1]-🏅关于学习成功的秘诀4:一次成功经验|学生、马征|2025.02.26-善米](https://shanmi.online/wp-content/uploads/2025/02/微信图片_20250228061717.jpg)
马征:因为很多人从来一件事情都没有做成功过,从来都没有。不是学的越多越好,是你成功过一次的经验,可以让你所有学习都成功率变高。我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就独立系统研究了西方艺术史,建筑师,雕塑史,设计师,哲学史,这些任意一门经验的学习方法,都可以完成一个学科的独立研究了。再加上我7岁学习绘画,到20岁时已经有13年一门学科的独立认知了。不论从广度,深度,和时间的跨度上,我都有自己的系统方法了,这样说不知道你能不能听懂。但这就是现实,不是装逼。于此同时,再和你说一个一般人不关注的,我还有10年的乒乓球研究经验,在这方面我也可以开课讲的那种。喜欢一个事情,我基本都做到了同行业的最高层的完成度,这样再去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我就有了很多很多种成功经验已选择了。这是一般人不能够理解的,我不是热爱学习和天赋有多高,而是成功的经验太多了,我感觉不会失败。所以,如果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都没有玩成过,那学习再多的内容,其实都是失败经验的因果循环,你说是吧?
学生:可以理解一半,就像我那短暂六年但深入的生物基础化学研究,可惜被高考后选专业打断了。对生命的好奇,又把我拉了回来。必须承认中医是靠你才上路的,但放下中医书,拿起西医和生命科学的书,瞬间能唤醒我初中高中带着“真诚”学这些的心力,有一种步步“高升”的成就积累。希望今生能把这个生死好奇心结束。细想,被迫完成的财经学业是打心里不喜欢的,谈不上达成。打心底里喜欢的学习:生命中身心现象背后的真相——才刚刚完成起步。
马征:这是我小时候,不知道几岁画的。那时候很追求照猫画虎。但没过两年这门技术掌握完整后,就对画的像越来越排斥了。因为有了常人难以掌握的基础,我才能跨越常理往前多走几步。这就是我之前和你讲过的,很多人到20岁才刚刚开始学画画,25岁才能称心如意让自己画的像一点。我是在10岁左右就开始感到厌烦了,这样我有了10年的独立学习和思考时间。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同时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还有的人一辈子都完成不了一次循环。
学生:想想我10岁时,植物园走一天,认真看不同植物的叶子。动物园待一天,看不同动物的表情。那时体验到大自然真生动啊,人文社科好无聊,不喜欢与人类相处,会心累。果然,我起步太晚了,还被打断了这么多年,希望今生的学业结题还为时不晚。春节时我认真想了想,我真的很喜欢中医吗?喜欢看病吗?发现并不是,中医里的生命道法比具体解决问题更能点亮我,解惑比看病更打动灵魂。师父的网站出来后,我发现第二件打动心灵的事,是带着更多“师弟师妹们”走回正道。但比起18年,我早已不喜欢回到红尘去社交了,人心的擦肩而过会觉得累。圣战,注定是一个人的闯关。继续学习。
马征: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是在用极其感性的思维发现问题。而学习并且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又变成了极其理性的方式。最后这个所谓包容的学习过程又非常的感性。我没有过度的崇拜,也不会过度的去解读,一直以来都是尊重收集来的客观资料,总结前后之间的联系关联后,找到一条可以解读的路径。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觉得极其痛苦,甚至坚持不下来。这时如果你有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的话,反而觉得是一件在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就好比围棋或者象棋中的生死局一样。找到唯一能解决的方案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从小到大经历过的这种局面太多了,我从来不会有抵触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出现一般人常有的懈怠和放弃了。因为对我来说这样做很丢人,之前经历了这么多的地事情,这么点破事都做不好,是很不正常的。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的人习惯成功。失败的人习惯失败一样。平时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做好做到最后,那再差他也会距离重点不会太远。反之,平时最高的要求就是坚持下去,那再好的结果也不会对他有任何价值。
学生:师父的感性和理性一直是并存的,你一说我才分得出这之间区别。刚才走路时我在细想,我的内驱力和坚持力也不少,差距为何这么大?想明白后发现很可笑的一个低级心理问题:我的边界感太弱了,从小常为了别人而分神,忙完外界再回来学习,貌似一直在刻苦,一直成绩很好,但自己太清楚中国基础教育的知识碎片化,成绩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几乎无关。有太多事做了是给别人看的,幸好心的缝隙里还有一盏光指引着我在寻找。感谢老天眷顾,还发来了千里马师父。
学生:再细想,习惯或说逻辑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因为我上高中时特别厌学,基本所有课程都是读着武侠小说自学的。三年的起起伏伏和家庭压力下,练就了快速满足应试教育的能力。从此考啥都一帆风顺。但这貌似光环的扭曲,让我在学习中经常出现被动消极的心态和对比心态。在遇到你之前,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毕竟身边大多数人都不再学习,偶尔为了应付工作而学,而我对这世界还保持着好奇心,东学西学。你曾经有很多次“劝学”,那时我只看到了“努力”,初期我会觉得只要努力,超出一般人的努力就够了。渐渐发现,背后真正的动力是“想知道”——没有那个发心,沿途困难是可以让大多数人偷懒的——然后才是学习方法,技的层面有很多,但心愿不是人人皆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