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

学生:我不小心听了几个火爆的中医短视频,明白了什么叫不完整导致的极端,明白了昨天说的学习后半程要以前半程跨学科基础为要的意义。今天读本草经,又出现了一个弱弱的问题:补和益本草经中没有“补气”。

图片[1]-“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益气居多,少数是益精。补的是“补中”“补不足”为主。补,《說文》完衣也。《说文注》旣袒則宜補之。故次之以補。引伸爲凡相益之偁。袒,衣縫解也。上衣下裳,——衣縫解则补之,可以理解为“女娲补天”的层次。《说文注》益,饒也。食部曰。饒。飽也。凡有餘曰饒。易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我没有研究过,但从皿,皿是飯食之用器也。这个讲过,是放食物之精的。放到本草经里,补中和益气到底是什么本质呢?细微差别处,基本功就垮了。

图片[2]-“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马征:“补”由左“衣”右“甫”组成。衣者依也。上曰衣,下曰裳。《白虎通》衣裳篇:所以名为衣裳何?衣者隐也,裳者障也。“衣”为上为隐,“裳”为下为障。“障”由“𨸏”和“章”组成。“樂竟爲一章,歌所止曰章”可知“章”为秋后的“果实”。隐”由“𨸏”和“㥯”组成。“㥯”由“心”和“𤔌”组成。

图片[3]-“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注意“㥯”字中的“工”字,为“左”中的“工”之意,他代表“规矩”中的“矩”。“矩”的属性可以画“丨”,所以“𤔌”代表一种向上拉伸的“丨”之力。加上下面的“心”,在这里代表是“心”中所出现的状态。由此可知:“衣”代表了上方的,从心中向上拉伸的“丨”之力的意思。这个字有问题吗?

学生:没有问题。

图片[4]-“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马征:“衣者依也。依者倚也”。“依”解释了这个状态的全过程是什么。“奇”字我们在讲“奇恒之府”时重点讲过。代表一种从大地曲径通幽的一股力量,最终的结果是“大”,“大者美也”,是一道光。所以“衣”代表了上方的,就是指的这道光。“甫”字由上“父”和下“用”组成。

图片[5]-“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父者矩也。家長率教者”。这里又出现了“规矩”的“矩”,所以还是特指的“矩”能画出的“丨”之意。“用”字代表“用中”之意。“用”字由“卜”和“中”字组成。“中”就是“奇”中的“可”字之“口”。而“中”字的“丨”就是从“口”中向上拉伸出来的“光”。这道被“约束”的光,从“父”字中也可以看出来。所以“补”就是补的这道被“约束”的光的意思。它的终点是“上极”。当这道光到达“至高点”的时候,也就是“衣裳”中“裳”的“果实”层次了。“益”代表“长夏之果”,“裳”代表“秋乐之果”。这就是“补”和“益”的意思。能看懂吗。

学生:能。

马征:从“奇”中可以看出,“补”其实是挺难的。

学生:补的层次比益更近“中”。阴阳应象大论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脏气法时论篇: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马征:二者均为“义”之“上下”关系,“补”为义之上,“益”为义之下。“补”是秋乐之果,此时天地间的气之形态正如毛发。所以“补”是一种微隐的拉丝状态。

学生:层次虽高,但力量不如益的足。益气+补中,才能有地连天之势。

马征:“益”就像一棵果实的“果肉”,“补”就像一棵果实的“果毛”。

学生:我再研究一下本草的功效层次,补益这俩词后世用乱了。

马征:《难经》: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学生:补泻也用乱了。

马征:要把这些都解读一遍,那你会发现现在的东西都没法看了。

学生:补益的文字演变,我很早就发现了,一直在研究,直到大约的层次直到今天变清晰。

马征:你还有多少问题,不如一起说了。

学生:这不很久都没有看中医了。看西医这种体系性的东西就没多少问题。

马征:对了,这句话你应该明白啥意思不?

学生:嗯,简单说帮助守中不分别为补,反之为泻。

马征:果然没理解。

学生:这句经典有画面感,但细想层次上确实不知道在哪里。补字讲了,在秋之乐章。果实之精充足了才能有秋之乐章的“毛”。

马征:泻的目的是什么?

图片[6]-“ 补益”与“迎随”之理|学生、马征|2025.03.06-善米

学生:精达到夏之华为泻。火归中土的过程。

马征:泻的目的是“因势利导”,即转移“神气”为目的,疏通“神气”为目标。

学生:动而伸之,动之前讲过是力量从地下而上,《说文》“伸”是屈伸。我是该好好学学中医了。看着文字而不解其意。

马征:《灵枢经》:终始篇:写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学生:记得杨晓初从负熵角度讲过补泻,现在明白了他讲的是补不足,“泄邪气”。泻泄,原来是个过程。

马征:不要揣测,原文写的清清楚楚。

学生:泻和泄,这俩字就字论字我还思考过很久。

马征:我说的是你上面的问题。不懂原意,谁讲都没用。

学生:上面的问题豁然开朗了。

马征:你到底有没有查过什么是“迎”?什么是“随”?如果真认真学习过,这些都不是问题,现在学中医的人都是懒蛋,一口想吃个胖子心态,到处学来学去。我从来都不听各种说来说去,因为我比任何人都强。记好了这句话,每个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干嘛非要舍近求远。放弃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要终身服药。我这些文章发了都很多年了,也从没见过有人研究过这类问题。追根到底,就是根本不相信自己。自己是垃圾,只能靠着别人一口一口喂饭,才能苟且获得一点点自信。

学生:记住了!有时候我想表达的是我是如何理解错的过程,梳理思路的错误比得到结果更有力量。我经常想,我也是文字从各个角度一路追到底,为何跟你的结论不同,这是我最想解决的。

马征:我是多维度看待的同一个问题,你是单线程的。

学生:对比差异,才能缩短差距,我也不想每个问题都问。

马征:10个角度都一致的时候,你还敢和我说我错了嘛?多维度就是我让你提前搜寻大数据的东西。和你说了多少年了,就是做不到老老实实去整理。软件都给你安装好了,还用个破手机打开app查来查去。你根本就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你和你周围那群人没有任何区别。我发上来的原文不是只有这几条,是我反复筛选,为了讨好你们发上来的最典型的大家都能听的懂的原文,如果把所有都列举上来那至少100条以上。你不把每个问题都当过一篇论文去对待,那提出再多的问题也就是初级水平,广度、深度、精度、密度、时间跨度这些根本就到不到,每个问题都这样,所以你的问题永远是最多的。

「学生:对比差异,才能缩短差距,我也不想每个问题都问。」马征:不是对比差异,是你如果足够努力,自己早都发现问题所在了,不就是不想努力纵向找到快捷并且符合我要求的方法吗?

学生:泻泄,原来是个过程。

马征:做没做功课,从你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泄”你真的懂它的本意了吗?太初初级了,感觉我在陪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电视一样。

学生:我自己研究,就不惹你生气了,给了路的方向我得自己走。我在学习的过程也是不停给自己提问,虽然很多问题卡在半路,或思考到其他方向去了,但终究要多维度的积累,需要时间。

马征:别和我说这些套话,你就是开会开多了,脑瓜子都让别人利用了。和你东明师兄一模一样。他从前是我的老师,现在当我学生我都不想要。

学生:开会开多了。这是咋冒出来的词。很抱歉的说,我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冒问题,也在努力打通这些纵横交错的问题。每当归纳到一个瓶颈时,师父就会及时雨一样讲一次课,我就豁然开朗好多关口。但我也确实做不到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不然我早就豪情万丈了。灵枢经在应用层面的内容我思考的少,积累的问题都不够多。天地人的万物底层逻辑我更关注,思考的多。问题,也是集中精力到“口”“头”的极点了,我不怕给自己的不停提问,也不怕暂时“没有出头之日”,问题促进我进步,就是有点慢,比不得二十年积累的多维度。

马征: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我每天做的内容没有任何区别。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数据。你看你做到一点了吗?你懂什么是“最重要的工作”这几个字的意思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90%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个。有问题整理资料,有时间整理资料,没时间整理资料,闲下来整理资料。我是不是不这样说,你根本听不明白啊。

学生:我懂,没做到是我的错。

马征:这个工作就是放下我执的过程。

学生:我的努力在你眼中肯定是毛毛雨级别,我知道这个差距决定我们的差距。

马征:你的所有问题和努力都带有你自己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区域情节。

学生:听懂了,不要有时间去“我以为”,时刻都浸入正确的思想。

马征:拿最近一次我给你讲“补益”来说,我是不是先分析的所有文字的拆分过程,每一笔它代表的寓意全部按照原文直接来,在这个基础之上合理的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才是“推理”的过程?为什么你会觉得合情合理,还不是因为这里面不是因为我想当然的过程打动了你么?我哪一次和你讲东西,一上来就跑出结果来了。不都是用你能听的懂的原文和原文翻译和你进行大量的沟通后,才抛出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么?如果你要真以为这个结论是我以为的,那你就小看你自己的。事实证据摆在面前,你首先要肯定的不是我的能力有多强,而是这些资料你为何找不到。我一直教你的是如何找到这些你永远找不到资料的能力,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和之前讲的有多少联系为主。打破信息差,每个人的天分和努力才有真正意义的价值,不然就变成了一个人表演了。对我而言过程和努力绝对大于最后的结果。

学生:我赞同,以后我如果再提问,我会先把整理过程先放上,成功从模仿开始,直到各个“论据”推理出结论。我更想被修正的是这个自学过程。至于突然被提问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准备整理的,我也不必装模作样的抓瞎了,肯定会惹你生气的。

马征:从你的问题我就知道,你根本就没做大量的数据整理过程,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而已。你就是放上来也一个样子,你觉得很委屈吗?

学生:我很想看看古代建筑学,农学,神话学,现代物理学,神经科学。。我也想在多个维度下看问题,有时候一大段时间就没看经典了。所以,确实有一点点委屈。

「学生:我很想看看古代建筑学,农学,神话学,现代物理学,神经科学。我也想在多个维度下看问题,有时候一大段时间就没看经典了」马征:这问题很简单,我早就和你说过了,徐灵胎的学习方法,把建筑相关的古代所有资料都找回来,先从最基础的看,每天整理资料,筛选资料,根据资料生新的资料。高强度,高密度的看上一段时间,然后就可以选出基本书来重点研究了。而不是你觉得哪本书可以看看,他们说哪本书厉害,我推荐哪些必看,你就去看。你要提记好了,是建筑方面的所有资料。

学生:那我是不是所有百家讲坛那种教授科普也不用看了?有时候会犹豫要不要补上你那一千张光盘的广泛科普阶段。有时候会犹豫要不要补上你那一千张光盘的广泛科普阶段

马征:我选择一本书用来仔细看的周期,这个准备工作最快也要一周时间。而大多数人只需要几秒钟。如果你觉得我这么聪明的人,还在用这么蠢的方式去读书,那说明你说对了。因为我只要蠢这一次,这辈子同样的问题,我绝不会再犯。我就是这样一次次蠢过来的,所以我从来不会做重复无意义的工作。因为我的学习方法是赢在未来,而不是追求当天的快感。一两个问题谁对谁错,我根本就不在意,甚至说我也不会觉得你就厉害了。我要找的是一条可以打破时间维度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才能追赶上那些古人。这不是你要问我的问题,而是你要问你自己的,我配学习这些吗?

「马征:这不是你要问我的问题,而是你要问你自己的,我配学习这些吗?」学生:我发现了自己真的很笨的学习方案,我会先听很多科普,类似百家讲坛这种,觉得有兴趣了再去选择一本本领域专家的书,然后才会去看古书。对于现代科学这条路还好,但是对于古代的就会浪费时间。但师父上一次的劝学中讲了这1000张光碟对你后来多维度学习形成的影响,我才想自己的基础这么差,是不是也要从头来一遍。你也听这些现代专家的,我也听类似的,但我缺少后期一门深入下去的坚持。千说百说,不如一做。听到看到只是热闹,做到才是得到。结果就是,我习惯了被动获取,脑子就“开会开多了的跑马场”,你养成了主动整理,思维就能跟得上经典所言。在脑科学中,这是锻炼了两个不同的回路,我总在输入,你在输出。

「学生:结果就是,我习惯了被动获取,脑子就“开会开多了的跑马场”,你养成了主动整理,思维就能跟得上经典所言。」马征:我那个时候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当时我搜遍了所有传统文化的视频,只有百家讲坛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综合类资源。比如我后来几年后为了学习易经,去北京,天津图书馆买书的时候,书架上方面只有不到十本可选的,你说我能学什么?等到后来这些资料泛滥成灾后,我用了接近十万元买各种资料,就是为了找当天所有的同类型资料。我自始至终就没相信过现代这些人做的结论,顶多图一乐当个话题聊一下。一旦深入去探讨经不住三个问题就全军覆没了。

「学生:结果就是,我习惯了被动获取,脑子就“开会开多了的跑马场”,你养成了主动整理,思维就能跟得上经典所言」马征:我之所以看这些现代人讲的东西,纯粹当作心理观察来看,通过这些人关注的话题,得出的结论,信用的信息,做出的回答等等,我就可以瞬间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就比如你讲的一些东西,不弄多说三个字就结束了。我不是主动整理,更不是主动学习,在十几年前我常常在网上常说的一句话讲给你听。“我之所以学习古人这些经典,是因为我不想从头开始学习。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不到100岁,可这些经典每一本,都是每个人花费了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换来的结果。如果我有了100个100岁的知识经验,那是不是也就说明我就可以活到1万岁了呢?所以我想要更贪心一点。”这是我那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

学生:那我也要贪心一点,直接跟着师父走过的路走。现代科学其实是经典的落脚注释,虽然很好奇,但它终究不是最正确的结论和过程。

「学生:现代科学其实是经典的落脚注释,虽然很好奇,但它终究不是最正确的结论和过程」马征:早和你说过吧,你要想从本质读懂西方这些文明,要从《圣经》去找最后的突破口。对于西方文明,《圣经》是唯一经典,西方艺术史是实践,后期的科学是果实。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