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成功的秘诀3:如何整理原文|学生、马征|2023.12.24

马征:我时常为了整理一个字的资料,而搜集好几天。比如前几天整理的“水”这个字,就用了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于是才有了这篇“经水、川水、枝水、谷水、渊水”的结论(当然这也只是现在写的,还有很多还没有写),“经水”和“川水”就像“十二正经”和“营气”,“枝水”就像“孙络”一样,“谷水、渊水”就像“溪谷”和“窍穴”,没有水的无形大循环数据,你只去看内经中这么多空洞的名词怎么能理解背后如此丰富的道理来。

学生:我也查过水的数据,天地间各种水的名字,把自己看晕了。好大量啊!

马征:比如查询一个“名词”“关键词”,我常用的方法,用“水”来举例,在经典文档或者网站搜索“谓之水”“谓水”“水者”“水也”“曰水”这五种“定义”原文,这样你就先知道了,古人是怎样从本源上对他的认知了,很多人认为查定义你去看古代的字典不就可以了,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说文、尔雅这类字典书籍,它们能够注解到的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告诉你的都是“结果”,而不是他是怎么来的,没有了推理过程,你就不会应用他了。如果这五种定义名词查不到想要的大数据结果,那么就只能查“水”一个字,从所有的海量数据中一点点帅选了,我为了找这个有效信息,筛选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不仅收集了海量数据,并且还找到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整合与归纳,就知道了古人讲水就是在什么前提下展开的了,就像《经水与天池》篇写的“海者天池也,以纳百川”这不仅仅是个结果,并且它还是一个那么多水向中心会聚的动态过程,这过程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内有外,有有形还有无形。这样你才会深刻的认识到“每者艸盛上出也”背后的意义。他们并不冲突,而相反都是在不同角度作为相互补充和说明。再比如《尔雅》释水篇:”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文解字》:”渎者沟也”,《白虎通》:”巡狩篇:渎者浊也”,《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输篇:“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篇:“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由上可知,“渎”是“水沟”的意思,那么“水沟”不就像肌肉缝隙中间的“溪谷”吗?溪谷是什么?是一个深邃的屯精空间是吗?“渎”也是。这样你在看,内经就知道了这个溪谷,在下焦这个层次中,它更加深了,因为三焦是膀胱气化之后的状态,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下焦的时候,它就像溪谷一样。

学生:我又回看了一下水的海量大数据,眼睛要看疼了。。基本功还是太差,要加强训练。

马征:说个题外话,李老师也用这种办法,但他整理的数据库太小,只限于内经、伤寒、老子这三个样本。有时候还有庄子。当搜集到的数据,整理过后不足以进行逻辑衔接的时候,他会自己进行脑补,然后写出来。方法都差不多,但应用的结果差别很大,这不是只讲就能做到的,首先你要打开自己的观念,首先相信这些先秦的经典都是一脉相承的,正因如此才会彼此心意相通,真正去做的时候就可以检验你是否确信了,尤其是怎么努力你还是看不懂的时候,你还会确定吗

学生:扩大经典库。

马征:大错特错。你扩大经典搜索范围,不就放弃了当下的一切吗?

学生:Li老师是因为经典库太小而“自行脑补”,是因为他不相信“一脉相承”。

马征:这样你还是相当于只认可你所认可的搜索结果不是吗?

学生:师父讲的大数据检索不就是这个过程的客观尊重吗?

马征: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古人更加聪明。遇到不懂的,你记住了。打开文档,把他们都粘贴进去,书籍名-章节名。想起来很恐怖吧,很多种字一搜索就是100多页。这就是你的错觉了,因为你从来都没做过一次。整理后你会发现,他们重复的概率十分高,并且大量的重复出现在各个经典。这样你整理一条就可以了,但这个出现的概率你一定要清楚。它十分重要,代表着古人对他的重视程度。

马征:开始你粘贴的原文可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条,不要紧多做就可以了,一个星期以后自己就会发现规律。

学生:这个经历过很多次,瞬间眼疼了。

马征:你既要又要,我也没辙。这就是代价,你愿意接受,就行。不要和我讲伤了身体,你的医学白学了。

学生:我确实是吓倒在整理之前会忍不住想,要不要先从数据量小一点的开始。。

马征:这类蠢话只能讲给那些公主病的人听。

学生:确实也发现了这个大量重复。

马征:不行,一开始就要做最难得工作。做到了你这关就过了,做不带你会犹豫一辈子。

学生:嗯,我要打破“循序渐进”这个坏习惯。

马征:记住,没有借口,只有老实听话真干才行。

学生:我那天找到很多之前搜集的原始数据,还按照数据量的多少排过整理工作的顺序,真的是很欠揍的没有完成。

马征:又不是让你一辈子做苦工,人们总是想这有想那,简单来说只是让你拥有这种能力而已,但前提是你要心甘情愿的吃点苦头。

学生:嗯,今天有个最大的收获,是师父说字典注释的很多时候是结果,而没有过程。因为师父曾经那么那么认可文字,我一直误以为多读字典是最远也是最近的路。

马征:因为字典也是为其他经典做配合服务的,因为前面有那么多经典都讲了,所以没人高度总结概括,所以才会有了这种书籍。文字的解刨是很大的一个秘密,很多时候可以起到决定性原因,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只能说它占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但在海量的数据补充和观点面前,它就不是唯一了。

学生:忽然间对文字学习释然了,经常因为读不懂某个字而查字,一路查得很远。忘了初衷。总觉得有太多时间在查文字,面对那么多数据库,字搞不定就默认看不懂句子,不停自设门槛了。

马征:明白了原因,为什么还要坚守汉字放不下呢?对我来说我想要更大的因果循环关系,事实证明我的想法也是对的,最近这两年我一直在联合作战,文字解释的一定要通,大数据原文也要通,有了这两个绝招,我就敢说古人讲的就是这样。

学生:师父今天这句话解决了我的心理障碍,文字是结果,不是起点,过程还要看一脉相承。

马征:多看,多练,少想,甚至不想。

学生:我以为师父是文字通关后,以文字为根基解经典,原来是反过来的。是相辅相成的。我还在努力研究文字,生怕最最基础的都没过关。

马征:如果你站在身边学中医,学传统文化国学人的角度看,把文字理解好就已经使他们好几辈子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但问题是你要和他们对比吗?为什么不要起点设定的高一点。还记不记得我之前最早和你讲的学习方法,要学习虚灵胎。不要有崇拜古人,甚至一生追随的想法,你要第一天就认为你们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你就会思考你写这本经典会怎样去写的问题。经典即是你的老师,但更像是你的知己和朋友,能有这个想法之后再去看,你就轻松了。

学生:尊重古人,仰望的是无法超越的马征老师——不争气的徒弟。

马征:你要真正的做到和他同等对待,要做到这些你就会首先要认识你这位朋友,怎样认识?从方方面面去认识。

学生:古书倒是很亲切,师父是高度。

马征:当他对你那么重要的时候,你就想知道他的所有,甚至甚至一切。这样你的视角就打开了,信息就进来了。越崇拜,越放低自己,这扇门就关的越紧,这不是不尊重古人,相反这是最尊重的一种方式。

© 版权声明
THE END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